最新一期美國《臨床癌癥研究》雜志報道,法國科學家利用一種分子,模擬脫氧核糖核酸(DNA)受損,來“誘騙”癌細胞,并促使它們產(chǎn)生“自殺”行為。這一全新的醫(yī)療方法彌補了常規(guī)手段所不能及的空缺,為應對惡性腫瘤疾病開啟了一扇門。
目前,在臨床上破壞癌細胞的常規(guī)手段是放射性療法和化學療法,其或使生物分子結構改變、或將藥物經(jīng)血管帶到全身,目的都是引起程序性細胞死亡。然而這兩種方法存在其難以逾越的關卡:放射性療法對癌癥是否有效,取決的因素過多;化學療法則將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并破壞。而且有時這些療法給癌細胞造成的破壞程度不足以激起程序性細胞死亡,幸存下來的癌細胞能自我修復,致使治療過程功虧一簣。更有某些惡性腫瘤具有一定的抵抗性,面對它們常規(guī)療法顯得力有不逮。這些是目前癌癥治療領域的瓶頸,一種新型有效的方法亟待發(fā)掘。
研究人員15日公布的研究報告,法國巴黎居里研究所的瑪麗?杜特萊斯和她帶領的科學家們研制出微小的DNA片斷,其模擬了兩端受損的遺傳密碼雙螺旋結構,使較為頑固的癌細胞認定它們受損嚴重,進而“自殺”,即引起程序性細胞死亡?,F(xiàn)階段在老鼠身上做的實驗顯示,僅施之以放射性療法,能摧毀30%到50%的癌細胞;而在給老鼠使用放射性療法之前先輔以這種“誘騙”療法,能最終消滅75%到100%的癌細胞?,旣?杜特萊斯表示,如果一切不出意外,研究人員可能于2010年底開始在志愿者身上展開臨床實驗。